跟洋人打仗屡战屡败的李鸿章为何被传为菩萨?
文章底部有惊喜,
走过路过别错过!
▼
中国各省100年来地震发生次数变化图,第一名比所有省份之和加起来还要多!
灾难无情人有情,我们都知道,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后,国家一般都会派军队参与救援。在人口大量受灾、灾害程度较大的情况下,也只有军队才具备强大的援救力量。
现代军队救援
说到这里,必须给英勇的解放军同志们打Call,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大灾害中,人民子弟兵都是第一时间冲到灾害第一线,拯救灾民于水火之中。
那么古代遇到重大灾害时是怎么应对的呢?今天看鉴君就给大家讲讲。
古代军队
古代重大自然灾害主要是江河决口、地震以及海潮倒灌等。这类灾害除了造成大量人员直接死亡之外,更严重的危害是对基础设施的破坏。
特别是江河决口冲毁堤坝,泛滥区居民数年甚至十几年无法返乡、返耕,单凭一乡一地百姓之力,根本无法应对。
西汉时朝廷开始尝试用军队救灾。军队具有天然的组织性,一将所指,百夫俱前。救灾时动作又快,力量又强,是为上佳之选。
汉文帝时,黄河在河南酸枣决堤(今河南延津、濮阳一带),大水漂没数百里,百姓流离失所。朝廷立即调集东郡的军队抢险堵口,阻止了决堤进一步扩大。
大禹治水
据《汉书·沟恤志第九》记载,汉武帝、元帝、平帝等皇帝在位期间,只要出现大的灾情,军队都会参与封堵决口。可以说,没有汉军的奋力苦战,就没有河南山东一带河防的安全。
隋朝末年遍地饥荒,官仓里的粮食都被军队看守起来,官员们不肯轻易开仓,弄的饿殍遍野好不凄惨。
齐郡将军张须陀不忍看见父老乡亲饿死,顶着压力开仓,把军粮让给百姓吃。后来张须陀虽然被瓦岗军杀死,老百姓们却感念他的恩德,自发地把他的尸首送回河南老家。
唐末五代时河流决口,官方一般都是征发百姓修堤,但往往陷入劳民伤财又无济于事的困局。
古代粮仓
所以北宋统一后,立即恢复了以倚重军队救灾的政策,宋太宗赵光义痛心地说:“发民治堤不成,安可重困吾民,当以诸军代之。”(《宋史·河渠志第一》)
为了表示重视,太平兴国九年,宋太宗特意指派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田重进——宋军三位总司令之一,亲自统领京师禁军5万人去救灾。
由于皇帝重视,北宋军队在其他灾害防救方面也发挥了很大作用。据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记载,宋神宗熙宁元年(1068年),大名、开封一带发生地震,出现大面积城墙、民房塌圮,各地军队数十万人立即投入灾后重建。
古代流民
不过宋朝也挺不够意思,光让军队干活,待遇却跟不上来。且不说额外干活没有报酬,就连救灾时的供应都跟不上。
宋真宗时有一次军队抢修河堤,当地官府送来了应急粮食,结果大兵们打开一看,全是往年的陈粮,发霉腐烂的没法儿吃,差点酿成一场变乱。
黄河决堤
元朝反其道而行之,轻易不让军队出马救灾,就连去修个直道(古代的高速公路),还专门发一笔任务费让大兵们乐呵乐呵。
元朝末年黄河水灾,朝廷放着军队不用,征发大批民工挖河,老百姓本就受灾严重,再这么雪上加霜,哪还活得下去。
于是乎,挖河民工从黄河里挖出一只独眼石人,红巾军振臂一呼:莫道石人一只眼,挑动黄河天下反。大元朝直接呜呼哀哉了。
农民起义
清朝末年是一个灾害高发期。特别是直隶(今河北)一带海河流域,由于支流多、入海河道窄少,大水灾不到4年就要发生一次。
李鸿章的淮军大部驻扎在保定、河间、大名一带,为了减少水灾,每年都派军队参与疏浚河道、抢修河堤,为河北百姓办了不少好事。
淮军
淮军跟洋人打仗虽然基本白给,但好歹修河补堤还算干了点积德的事,直隶老百姓对淮军卫汝贵所部念念不忘,夸他们是菩萨兵。
可见为人民服务,道理虽然简单,却是个万世不易的真理。
看鉴问答
为什么古代军队平日里也要吃饭,却一到打仗就缺粮?
扩展阅读
更多精彩内容,戳下面
▼
爱自拍的杜甫君
松下问童子,言师采药去。
只在此山中,云深不知处。
——《寻隐者不遇》(唐·贾岛)
诗中的隐者采药为生,济世活人,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。而诗人离开繁华的都市,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“寻隐者”,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,引人遐想的。
在城市的喧嚣中,很多时候要被世俗左右,但凡有人的地方,都会根据你的穿着打扮去臆想你这个人怎样?品味如何。
当传统的东方美学遇到时尚元素,淡淡的中国系色调显现出的,是无处不在的禅意优雅。今天爱自拍的杜甫君推荐的这件薄款风衣沿用中国传统手工艺,精匠精制,引领中国传统风流行趋势。
点击下方图片了解更多
清风居士薄款长袖风衣
一身正气走,两袖清风扬
原价398
看鉴粉丝特价258元
(戳下图马上入手!)
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甄选商品